7月15日,2023年CBA选秀大会在青岛落下帷幕,与首轮30名球员被悉数选中的问鼎娱乐(中国)官网 - WENDING 娱乐下载中心热闹场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次轮20个顺位中竟有15个遭遇“弃选”,创下自2015年选秀制度创立以来的最高弃选率,这一现象不仅暴露了CBA后备人才储备的不足,更引发业内对青训体系、选秀价值与俱乐部培养逻辑的深度反思。
次轮选秀“冰火两重天”:俱乐部兴趣寥寥
本届选秀大会次轮从第31顺位至第50顺位,仅有5名球员被选中,其中第33顺位(宁波队选中来自NBL的锋线球员李振)、第38顺位(江苏队摘得CUBA后卫王鑫)、第42顺位(福建队选择台湾联赛球员陈冠毅)等零星选择成为亮点,其余俱乐部均以“无合适人选”为由放弃选秀权。
“次轮球员的综合能力与俱乐部需求匹配度较低,与其占用注册名额,不如留作后续引援空间。”一位不愿具名的球队经理坦言,这种态度在CBA并非个例——过去五年,次轮平均弃选率始终维持在60%以上,但本届75%的弃选率仍属“断崖式下滑”。
青训断层与选秀尴尬:为何“良将难觅”?
选秀遇冷的背后,是CBA人才供应链的多重矛盾。
青训体系“输血不足”
CBA目前仍依赖“俱乐部青训为主、选秀为辅”的人才模式,顶级苗子多在15岁前被各队青训梯队“锁定”,而选秀大会的参与者多为CUBA、NBL或海外联赛的“次级潜力股”,中国篮协数据显示,2023年参选的71名球员中,仅12人来自专业青训体系,其余59人均为“半路出家”,基本功和战术素养与职业队要求存在差距。
选秀球员“即战力困境”
即便被选中,次轮球员的生存率也堪忧,2022年次轮被选中的8名球员中,仅2人获得续约,其余6人因无法适应联赛强度遭淘汰。“CUBA球员需要3-5年适应职业联赛,但俱乐部往往给不了这么长的成长周期。”著名篮球评论员杨毅指出。
俱乐部策略“重首轮轻次轮”
CBA选秀规则规定,次轮新秀合同为非保障性协议,俱乐部可随时裁人,相较于首轮球员的保障合同和媒体关注,次轮球员更像“低成本试错选项”,山西队主帅杨学增曾直言:“首轮选‘,次轮选‘万一’,但‘万一’的概率太低了。”
对比NBA:制度差异下的选秀文化鸿沟
与CBA的冷清相比,NBA选秀次轮至今保持“零弃选”纪录,这一反差源于多重因素:
- 人才基数差异:NBA选秀面向全球,仅2023年就有65名国际球员参选;CBA选秀则局限于国内及港澳台地区,优质候选者有限。
- 培养耐心差异:NBA球队常将次轮秀下放发展联盟锻炼,而CBA缺乏成熟的次级联赛,俱乐部更倾向即签即用。
- 交易价值差异:NBA次轮签可作为交易筹码流通,而CBA选秀权几乎无交易市场。
“NBA的次轮是淘宝,CBA的次轮像是走过场。”体育产业分析师张庆表示。
破局之路:改革呼声渐起
面对选秀大会的尴尬,多方呼吁推动系统性改革:
扩大选材范围
中国篮协已计划放宽NBL球员参选限制,并探索与东亚、东南亚联赛的选秀联动,2024年起,选秀资格或将扩展至海外华人球员。
强制“次轮保障”条款
部分专家建议,要求俱乐部为次轮新秀提供至少1年保障合同,避免“选了不用”的资源浪费。
完善次级联赛
CUBA与CBA的衔接仍需加强,北京大学男篮主帅张剑提议:“可借鉴NCAA模式,允许选秀球员保留大学学籍,兼顾学业与职业发展。”
选秀不是万能药,青训才是根基
本届选秀大会的冷清,实则是中国篮球人才培养结构性问题的缩影,选秀制度虽为体制外球员打开了一扇门,但若青训体系无法持续产出高质量人才,单靠选秀难以扭转“无人可选”的困境,正如中国篮协主席姚明所言:“选秀是补充,不是替代,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场热闹的仪式,而是一套能持续造血的机制。”
如何让次轮选秀从“鸡肋”变“机遇”?答案或许不在选秀本身,而在选秀之外的青训改革、联赛生态与俱乐部理念的重构之中。
发表评论